智能眼镜切入细分市场,做减法或更符合用户需求

9个月前 (06-20)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6 已阅读

近日,此前在众筹发起之日、即告售罄的米家智能音频眼镜正式上市,其售价为899元,并拥有开放式声场设计以及长续航能力,还支持连接多个设备。这一产品的开售,实际上也意味着智能眼镜这类可穿戴产品已经开始悄然发生变化,从此前一味追求“大而全”功能设计开始转向细分市场。

功能方面,当前智能眼镜大致被分为了几类。例如音频方向,已经陆续从此前的骨传导转向了开放式声场设计,同时还加入了语音助手等功能;另一类则是影像方向,为用户提供用第一视角的影像拍摄;第三类则是智能助手方向,为用户提供诸如智能提醒以及特定的健康监测功能。

事实上,智能眼镜这类产品虽然弥补了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空白,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。首先用户群体就是最大的一个挑战,并且在目标群体相对固定、难以快速扩大,且传统眼镜产品当下占比更高的情况下,如何持续发展便是一个不小的难题。

其次,智能眼镜产品往往由工程师提出的功能设定,究竟是否符合用户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需求,暂时还有待明确。

智能眼镜如今要面临的一大挑战,同时也是这类产品面临的最大困境,那就是“专业不专”。例如在音频部分,开放式声场的设计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只能尽量避免出现漏音,但无法完全规避;影像功能上,相关产品虽然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便利性,但在专业设备面前,成像能力则只能说是差强人意;而在健康监测领域,目前智能手表、智能手环等产品则早已能够提供相对更为全面的这类功能。

虽然目前智能眼镜产品正在逐步向细分领域发展,但功能设定上多少还有些求大、求全的影子,例如如将其视为手机屏幕的延伸,提供通知提醒和语音功能,以及各种健康监测能力。但对于用户而言,这些功能并非独一无二、更不是必备品。

毕竟对有佩戴眼镜需求的用户而言,眼镜的智能化很难凭借这些功能带来体验上的大幅提升。而对没有佩戴眼镜习惯的用户来说,智能眼镜也很难让他们有深入了解的兴趣,其他的自然就无从谈起了。

对于智能眼镜而言,过于明确的用户群体和功能性或许并非一件好事,类似的案例此前就曾在智能音箱上出现过。

在智能音箱刚刚出现时,由于具备语音交互能力,同时还能作为影音娱乐的补充,因此很快也受到了外界的众多关注。随后相关厂商也开始为智能音箱赋予更多的功能,例如增加屏幕,添加触控操作能力等,并且随着功能的堆砌,这类产品的成本和售价也随之水涨船高。但对用户而言,这些升级似乎有些“想当然”了。

其实功能堆叠过多对用户而言,并非是件好事,甚至还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用户认知的迷茫。其次大量功能的堆叠必然带来成本的上升,而这些“想当然”诞生的功能往往可能又不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经常用到的,在最糟糕的状态下,这些新增功能可能还不太好用。所以对用户而言,为这些功能付费显然并没有什么必要。

而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,就是对于大量用户而言,智能音箱显然并非必需品,有或者没有对正常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。所以对于相关厂商来说,将一款好的产品提供给用户,并由用户来决定其具体用途,而非教育用户、让用户接受现有的设计和功能。虽然两者最终的目标可能一样,但由于过程大相庭径,因此最终的市场表现也会截然不同。

事实上,在整个消费电子产品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,除了诸如PC、智能手机这样的通用计算平台外,对功能求多、求全的产品几乎都没有太好的是吃昂表现,甚至由于“想当然”所带来的的设计,往往还会招来如潮的恶评。

同样的例子,还有游戏主机。早年间在在家庭影院概念兴起之初,就有部分用户将PS3作为播放源来使用,毕竟这不仅节约了一台播放器的成本,还能拥有更为出色的大屏游戏体验。但对完全不玩游戏的用户来来说,游戏机的主要功能就相当于被浪费了,而且在大多数用户的认知中,游戏机和播放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,由此所带来的认知迷茫也就可想而知。

所以如今对智能眼镜这类产品来说,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,可能是在现有的产品设计和功能方面去做“减法”,并抛弃那些“看上去很美”的功能,在一些用户迫切需要的功能上做精做深,以突出重点。

并且当前的市场格局来看,智能眼镜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眼镜市场,如诸多相关厂商正在学习传统眼镜的镜架设计,试图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、符合用户审美的镜架,来帮助用户满足不同场景中全天候的佩戴需要。毫无疑问,这就是一种对传统行业及市场的适应,同时也是消费电子行业存在的积极意义。


智能眼镜切入细分市场,做减法或更符合用户需求

本文收录在
0评论

登录

忘记密码 ?

切换登录

注册